【奋进新征程 国企这十年】甘肃建投建设有限公司十年发展综述(三)
创新引领,企业发展迸发科技活力
来源: 时间:2022-10-10 阅读:0
2021年9月,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中,建设公司赫然在列;2022年6月,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,建设公司负责完成的成果脱颖而出,荣获“甘肃省科技进步奖”二等奖,收获甘肃省政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,以“硬实力”触及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“硬指标”。
2006年,建设公司的前身——甘肃建工工程总承包公司成立时,同时全面行使总公司科技质量处的行政职能。前前后后经过十几年积累、沉淀与创新,建设公司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逐步迈入集团前列,除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甘肃省科技进步奖,还在国家发明专利、政府科技项目等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,研发和技术工作水平达到新高度。
持续发力,重点领域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。多年来,建设公司科技研发工作秉持“立足一线、以需定研、博采众长、自主创新”的思路,坚持不懈开展有关工作,十年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取得突破性成就,并在深基坑深基坑支护止水、再生混凝土应用、既有建筑加固改造、BIM技术应用等四个领域取得了先进核心技术。
2012年建设公司成立之初,科技研发工作主要由当时的技术质量部完成,克服当时人手不足等困难,研发的“卵石层深基坑环状闭合支护体系施工技术的应用”荣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甘肃建投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到2015年累计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,荣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3项,甘肃建投科技进步奖2项,省级工法1项,甘肃建投优秀工法1项,发表科技论文8篇。2016-2018年,建设公司各项科技研发工作管理制度更加完善,并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科技研发中心,人员配备齐全,各项工作逐渐向新的领域拓展。这期间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,主编完成甘肃省地方标准2项,立项地方标准4项,撰写完成省级工法3项,甘肃建投优秀工法1项,国家级优秀QC成果1项,省级QC成果一等奖2项,三等奖1项,发表科技论文23篇。尤其在甘肃省地方标准和省级工法等技术难度大、含金量高的成果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。2019年至今,科技研发工作多面开花结果、量质齐升,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厅级政府科研项目立项,完成省地方标准、工法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,国家级优秀QC成果、省级QC成果,科技论文发表等方面获得数量达253项,获得政府科研资金补助达139万元,朝着“科技创效”的方向大步迈进。
BIM技术从2019年公司BIM中心成立到2022年间,斩获各类国家级BIM大赛奖项8项,省级BIM大赛奖项14项,市级BIM大赛奖项11项,集团公司BIM大赛奖项4项,培养BIM技术专业人员44人,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占全司在建项目的33.3%。
规范施工,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。建设公司对技术管理工作从制度建设抓起,先后建立图纸会审制度、设计变更制度、技术复核制度、危大工程管理制度、施工组织设计、方案管理等,理顺管理机制。在施工方案审批方面,针对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因方案审批要求不统一、审批制度缺失造成的方案编制内容混乱、审批流程不规范、对现场施工指导性不强等问题。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方案编制管理制度—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、施工组织设计规范、建办质[2018]31号、住建部[2018]37号令、建办质[2021]48号文件的要求进行统一编制,且方案审核、审批须严格按照公司管理制度汇编要求和流程逐级完成。同时,将超危大工程专项方案的论证进行统一管理,避免因论证不合法、不合规等引起一系列问题,从源头上对方案进行管控把关。
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降本增效,推行工程项目优化实施,并引入智慧工地管理模式。自2018年启动工程项目优化实施以来,通过制定和完善项目优化相关政策,组织学习,开展项目督导检查,基本形成了项目部全员参与、积极推进的氛围。经过4年工程实践和经验积累,项目优化范围持续扩大、优化效益率持续提高,项目优化工作收效显著,优化效益已增长到1005.93万元,优化效益率已增长到0.21%。另外,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智慧工地,通过系统化、科学化的管理工具,形成责、权、利明确的管理体系,使项目管理更加“标准化、规范化、表单化、知识化”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经在多个在建项目中投入智慧工地进行试点,共计投入约320余万元,部分项目正逐步由“人管”转型至“数管”,通过新的数字化技术转型逐渐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。同时还建设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,并获得全国绿色施工示范工程1项、省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6项、全国BIM+智慧工地示范工程1项、省级BIM+智慧工地示范工程4项、省级科技示范工程2项。